根据人民网报道,在今天举行的 2019 游戏责任论坛上,人民网联合 10 余家知名游戏企业,共同发起《游戏适龄提示倡议》。


报道中提到,游戏产业为国民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游戏成为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时,未成年人游戏玩家数量与日俱增,为了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人民网经过广泛征询,吸纳专家、企业代表、玩家和家长意见起草了《游戏适龄提示草案》,并在论坛举办期间联合 10 余家知名游戏企业,共同发起了《游戏适龄提示倡议》,其内容包括:
(一)在游戏产品的显著位置标注“适龄提示”标记, 为未成年人构建一道防护网;
(二)共同传播游戏适龄提示理念,完善游戏适龄提示标准,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三)严格遵守有关游戏防沉迷以及身份认证要求,维护市场秩序;
(四)积极创新,拓展游戏寓教于乐等功能,把游戏本能转化为创造动力;
(五)自觉生产符合主流价值观的优质游戏,营造和谐有序的产业环境。
(六)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用精品游戏讲好中国故事。<
同时,论坛上还公布了年龄建议范围,分别为“18+”、“16+”、“12+”、“6+”,而 6 岁以下儿童正处于视力发育关键时期,不建议单独使用电子产品进行游戏。另外,倡议还对不同分级下的游戏内容制定了详细的“不应出现内容名单”。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该级别中出现本级“不应存在”的内容,则评价应升高一级。比如在18+的“负面清单”中,在暴力、性暗示、血腥程度、恐怖等负面元素都做了明确要求和规范,列出了游戏产品中需要划分适龄用户乃至可能违规的内容,这些内容有可能会直接决定游戏是否属于合法出版物的范畴。


除了按照年龄进行内容分层之外,草案还针对各层级用户设置了推荐游戏类型,6-12岁区间游戏以简单益智类游戏为主,种类相对较少;而18岁以上的游戏种类基本上覆盖了所有品类游戏,而处于中间层级的12+以及16+游戏种类与18+的其实差别不大。
此外,草案还在游戏系统及要求上,针对于各年龄层的游戏题材提出了不同要求,包含实名认证及防沉迷系统、付费系统、社交系统、PK系统和游戏内置广告等方面,比如6-18岁的用户需要设置实名认证并通过防沉迷系统限制游戏时间。
在人民网党委委员、副总编辑潘健看来,游戏适龄提示对于完善行业监管,发展绿色游戏,辅助青少年健康使用很有意义。“人民网发起《游戏适龄提示倡议》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我们将邀请相关研究机构、媒体、领军企业组成专家委员会,持续对适龄提示标准进行修订,并对标记适龄提示的游戏进行共同论证。”
潘健表示,2019年,人民网将在上海、广州、成都、武汉四地举行线下宣讲会,联合各地产业园区、行业协会、游戏企业普及适龄提示倡议,扩大影响范围,并适时推出适龄提示在线自评系统,将游戏适龄提示倡议普及化、规范化。
由此可见,新的分级制度虽然会帮助国内游戏产业更加规范化的发展,但也并非是完全放权,对于那些不符合当前道德和法律的内容仍有一些限制,不过这或许是一种新的开始吧!
至少,分级制度开始规范化了呢!对于当前分级制度还不够完善和恰当的地方也许在以后会得到改变呢!一起加油吧!